小红书的内容生态,是如何一步步引发我们的“群体性焦虑”?
编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:夜深人静,本想刷刷小红书放松一下,结果指尖划过一张张“25岁喜提人生第一套房”、“纪念一下,老公送的第20个包”、“辞职带娃环游世界,原来这么爽”的帖子,心里咯噔一下。
原本还算平静的心湖,就这么被投下了一颗颗石子,泛起一圈圈名为“焦虑”的涟漪。再看看自己手里的账单、身边打着呼噜的队友、还有明天又要面对的一堆破事,一种说不清的挫败感和无力感瞬间涌了上来。我们都知道,那上面很多东西可能并不完全是生活的真相。可为什么,我们还是会如此轻易地被“刺痛”?
一、那个被无限放大的“别人家的生活”
说到底,我们的大脑好像天生就爱比较。小时候比成绩,长大了比薪水、比伴侣、比生活状态。而小红书,就像一个巨大的、加了柔光滤镜的“别人家”生活展示柜。这里没有早高峰挤不上地铁的狼狈,没有因为方案被否而沮REE的沮丧,更没有带娃一整天后的精疲力尽。每一张照片,每一段文字,都像是经过精心剪辑的电影预告片,只留下了最高光的时刻。
当我们拿着自己这部“原片直出”、充满NG镜头的纪录片,去和别人的“精剪预告”对比时,心态不崩才怪。那种“凭什么人家过得那么好”的念头,就像一根小小的刺,扎进心里,时不时就疼一下。
无论是关于收入、婚姻,还是生不生孩子,小红书都成功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“标准答案”。年薪没个几十万,好像就不算成功;婚礼没有梦幻的场景和鸽子蛋,就不算被爱;婚后生活如果不是琴瑟和鸣、岁月静好,就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。
甚至连“不生孩子”这件事,也被包装成了另一种“完美生活”——自由、潇洒、永远年轻。这让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们,无论选择哪条路,都好像会错过另一边的“绝美风景”,焦虑感因此倍增。
二、被算法“偏爱”,是我们焦虑的加速器
更要命的是,你越是关注什么,算法就越会把什么推到你面前。你因为看到别人晒高薪而焦虑,多停留了几秒,好了,接下来你会看到铺天盖地的“搞钱秘籍”和“精英日常”;你因为婚姻里的一点小摩擦而烦恼,随手点开一个吐槽“猪队友”的帖子,那么接下来,算法会“贴心”地让你看到无数个不幸的婚姻故事。
我们就这样被困在了一个信息的“茧房”里,视野越来越窄,情绪也越来越极端。那个小小的焦虑雪球,就在我们一次次的刷新中,越滚越大。
三、我们该如何“自救”?
被这些情绪裹挟着,真的很难受。但好消息是,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的主动权,从APP的手里夺回来。这不是要你卸载它,而是学着和它更好地相处。下次再刷到让你心里不平衡的帖子时,不妨在心里默念一句:“这只是剧本,不是生活。”
提醒自己,你看不到的是博主为了拍一张照片P图两小时的辛苦,是为了一个项目熬过的无数个夜,是关起门来也会和伴侣争吵的瞬间。生活嘛,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,只是没人会把它写在简介里。
那些让你感到焦虑、压抑、自我怀疑的账号,真的没必要留着。请毫不犹豫地取关、屏蔽。你的时间和心情,远比维持一个“看起来很热闹”的关注列表要珍贵得多。试着去关注一些真正能给你带来知识、快乐和温暖的内容——哪怕只是一个分享如何种花的博主,或是一个记录平凡三餐的普通人。
幸福感,从来都不是靠刷手机刷出来的。放下手机,去楼下的小公园走一走,感受一下晚风的温度;给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,聊聊最近的开心事和烦心事;花点时间,为自己做一顿不算精致但热气腾腾的饭菜。这些真实可感的“小确幸”,才是构成我们生活的基石。当你真切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时,会发现,那些远在天边的“完美生活”,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。
说到底,小红书只是一个工具,一面镜子。它照出的,有时是我们向往的生活,有时是我们内心的欲望和不安。别让它定义你的价值,更别让它绑架你的情绪。愿我们都能在这场信息的洪流里,稳稳地撑好自己的船,找到属于自己的、独一无二的航向。
- 0
- 0
-
分享